清淨、平等、覺

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摩利支天母




“摩利支”為梵語,漢譯為陽燄或積光。以其形相不可見、不可取。能自我隱身,而令眾生消災滅難,給予利益之女神。雖屬於天部,然本地為八地菩薩,故亦名“摩利支菩薩”。
依據“摩利支天經”記載,摩利支天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走於日天(太陽神)之前,日天無法見到衪,而衪能見日天。由於衪可隱身,故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束縛、無人能債其財物,怨家對頭無法得此方便。
此天梵名為摩利支,或摩利支提婆,譯作陽焰威光,漢譯為積光天, 常隨從日天,在其前面疾走如矢,遍巡四天下,專當護國安民之事業,有隱形自在之神通力。 摩利支天,薩相,有二臂與多臂之化現,身如閻淨檀金色,光明如日,頂戴塔,著天衣彩裙, 以腕釧、耳璫、寶帶、瓔珞,及種種雜華嚴。   三面各具三目,正面寂靜而含笑,右深紅,半嘉憎相,如蓮華寶有大光明, 左面暴怒,另有鉤杵、箭矢、針;左手持無憂樹枝、弓、線、及絹索, 勇猛自在,安住在七猛豬所拖之寶座上。 依據摩利支天經記載,摩利支天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走於日天(太陽神)之前, 日天無法見到祂,而祂能見日天。 由於祂可隱身、故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束縛、 無人能債其財物、怨家對頭無法得此方便。
摩利支天 -- 隱身和消災的保護神 (摩利支天在道教被稱為斗母元君)。此天威力極大﹐上管三十六天罡星﹐下管七十二地煞星﹐二十八宿皆為此天所管。
周天一十二宮﹐分二十八宿﹐日行一日一度﹐一年一周天。月行一日十三度﹐一月一周天。星度闊狹不一﹐每月行度各有不同﹐主人間禍福之事。
佛說摩利支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天名摩利支天﹐常行日前﹐彼摩利支天無人能見﹐無人能捉﹐不為人欺誑﹐不為人縛﹐不為人債其財物﹐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知彼摩利支天名者﹐彼人亦不可見﹐亦不可捉﹐不為人欺誑﹐不為人縛﹐不為人債其財物﹐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摩利支天名者﹐應作是言﹐我弟子(姓氏或 法號)知彼摩利支天名﹐故無人能見我﹐無人能捉我﹐不為人欺誑我﹐不為人縛我﹐不為人債我財物﹐不為怨家能得我便﹐爾時世尊即說咒曰︰「怛姪他﹐安伽末私﹐末伽末私﹐支婆羅末私﹐摩訶支婆羅末私﹐安多利﹐阤挪摩莎訶。」
於行路中護我﹐非行路中護我﹐晝日護我﹐夜中護我﹐於惡怨家中護我﹐王難中護我﹐賊難中護我﹐一切處一切時護我﹐弟子(姓氏或 法號)梭哈。
佛告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及諸人民等﹐聞是摩利支天陀羅尼﹐一心受持者﹐不為如上諸惡所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能書寫讀誦﹐受持者﹐若著髻中﹐若著衣中﹐隨身而行﹐一切諸惡悉皆退散﹐無敢當者﹐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已﹐歡喜奉行。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如來頂髻尊勝佛母



頂髻尊勝佛母乃長壽三尊之一,多供在無量壽佛右邊,左邊為白度母三尊象徵福壽吉祥。 三面八臂,上各三眼,面容兼具寂靜、愉悅與兇忿相,身如秋月,皎白無瑕。 右第一持四色羯磨杵(十字金剛)於胸前,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 三手執箭,四手施願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印持絹索, 二手上持作施無畏印,三手執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 花蔓、天衣 、寶冠、瓔珞等嚴,坐於蓮花月輪上。 修持尊勝佛母法門,能增長壽命及福慧,消除無始以來一切罪業,免除一切凶災。如來頂髻尊勝佛母梵名Usnisavijaya 或Vijaya,藏語稱為「措道那木瑪雅」,又名最勝佛頂、烏瑟膩沙尊勝佛母或佛頂尊勝佛母,密號除魔金剛。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為佛陀頭頂肉髻的神格化,並且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化身,是一位救苦度難的女性菩薩,亦是藏傳佛教三長壽佛(無量壽佛、白度母、頂髻尊勝佛母)之一。頂是尊勝之義,一切佛頂是指八佛頂,八佛頂中以尊勝佛頂為總體,故能除一切煩惱業障,破一切穢惡痛苦。據《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經文的描述,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的形象:身如秋月,皎白無瑕,有三面八臂,每面各具三眼。中面白色,相貌慈悲莊嚴,代表著消災息難。右面金黃色,呈笑容愉悅狀,代表著增福益壽。左面為藍色,寂靜微具怒容,代表著降伏惡道。六臂代表六波羅蜜。其右側第一手持十字金剛羯磨杵於胸前代表降魔降災,第二手托蓮座上捧阿彌陀佛為其上師表懷,第三手持箭壓伏妄想之刺激,第四手作與願印置於右腿前代表給予一切殊勝如願以償。左側第一手成訓誡印持金剛索代表制服一切難調伏神眾,第二手執弓勝三界,第三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代表令離一切怖畏,第四手成禪定印托火焰珠甘露寶瓶,代表令得長壽無病。佛母身著天衣、頭戴五葉摩尼寶冠、並有纓絡、耳環、胸飾、臂釧、腕釧、足釧等裝飾其身,莊嚴安祥結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修持頂髻尊勝佛母法門,能增長壽及福慧,消除無始以來一切罪業,免除一切凶災。
三十三天善法堂的善住天子,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傳聲告訴他,七日福報享盡會墜入畜生道、常吃穢物不淨的食物,之後再墮入地獄中備受諸苦,經多劫以後方為人,但雖得人身,而生來沒有雙眼,容貌醜陋,諸根不具,口氣常臭,缺乏衣食,連貧窮卑微的人都會嫌棄。善住天子聽了非常害怕與惶恐,趕緊告訴帝釋,帝釋以天眼觀看果然如此,但不知道原因,於是去見釋迦牟尼佛,求佛幫助。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們,善住天子有一世為孤苦婆羅門子,母親常出外求食。一日,因母親稍晚回來,便起瞋心罵母不如畜生,等到母親回來了,他就準備進食,忽然看見空中有一出家眾騰空飛過,心中萬分敬仰,立刻合掌頭面作禮,邀請他降臨,以食物供養請求說法.他也因此而出家。
出家後被差作維那知事,卻因細故惡罵眾僧,所以這次供養出家眾得生天人的福報享盡,須墮入因罵母罵僧業所招的惡道。
善住天子聽了十分難過,懺悔的嚎啕大哭起來,佛就安慰他,傳授他能滅一切業障,淨除三惡道苦的尊勝佛母咒,他依法持誦七日,自見一切罪報都滅了,天命增加無量,便歡喜地再去供養佛。
尊勝佛母有三部經流傳於世,一部是極樂淨土長壽佛應觀世音菩薩所請而傳,另二部是釋迦牟尼佛應帝釋天及閻羅王之請分別傳授。
事實上,尊勝佛母乃長壽佛為利益眾生而化現的,任何人只要向佛母祈禱或持念心咒,便不墮三惡道,能增長壽命究竟成佛。

葉衣佛母

山林葉衣佛母,以其所居為深山大叢林,以樹葉及孔雀尾翎為裙,故而得名。 她是一切諸佛智慧所幻的佛母, 常住在山區,身穿樹草葉衣,護持密山林間修行佛法者,因此稱她為山居葉衣佛母。 主要為對治一切病災瘟疫、傳染病、疥瘡、諸毒、癌症等, 以及為醫藥所難治之種種不知名病症,其形相特質與中國古老傳說之神農氏有些類似。
葉衣佛母,身黃色,三面六臂,各具三目,頭髮挽成三髻,戴五佛冠, 身佩眾寶飾瓔珞,以樹葉為衣裙,右足內踡,左足伸,以菩薩如意坐姿安住於蓮花月輪上。 此尊含有息災、增益、懷愛等特性,並對時下末法時期所產生之種種藥石罔效之病, 有特別殊勝的功效。 葉衣佛母有五種形象:紅色和黑色葉衣佛母是忿怒相,具有一面二臂; 藍色葉衣佛母是一面四臂怒相;黃色葉衣佛母是三面六臂。 在葉衣佛母曼陀羅中她們以不同的形象和色別而出現,所現時的功德也是各異。
葉衣佛母是七尊佛母之一,特殊功德是針對消災、除病、災劫,因佛母發願要消除一切傳染病、疫情及災難。釋迦牟尼佛於經典中亦讚歎葉衣佛母,事部密續中之法門及西藏四大教派中皆有此法,特別在有重大傳染病及疫情時,以此法來對治有極大幫助。釋迦佛住世時代,有一度母化身外現忿怒相內心極慈悲,居住高山身穿樹衣之空行母,見世間眾生諸多災難、病苦、不忍見眾生於此苦難之中,遂於佛前發下誓願,願救渡一切有緣眾生解脫病業災劫苦痛。葉衣佛母實為大日如來之化身,有甚多變化身,度下三道眾生。釋迦佛之密續曾言,供養、持誦葉衣佛母會保護眾生,祈求之善願會實現,可消除一切疾病,摧破障礙,特別是傳染病之障難、痛苦,佛陀持誦此咒時曾震動各佛淨土、故加持力甚大,最重要的是使行者不會恐懼。此法得到觀音、大勢至、彌勒菩薩之讚歎。

大白傘蓋佛母




昔世尊在帝釋天宮入定,適阿修羅與帝釋戰,修羅勢橫甚逼帝釋宮,帝釋求救於世尊。世尊悲憫,頂現法身無敵金剛佛母,手持大白傘蓋,宣說大白傘蓋陀羅尼,無量金剛同時湧現,修羅懼而退卻,帝釋獲免于危。世尊並悲憫末法眾生,易遇魔障,遂傳此陀羅尼於娑婆世界,俾知受持、資以驅遣,此大白傘蓋陀羅尼咒所由說之因緣也。  凡有行人,以此‘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餘無能敵大回遮母’或樺皮、或台疊、或樹皮上、書寫已、或戴身上、或項頸上,則能直至終身,以毒不能害、以器械不能害、以火不能焚、以水不能漂、以寶毒不能中、以和毒不能害、以咒毒不能壞、非時夭壽、不能侵,一切冤魔、及所有惡友等、凡一切處,為悅愛所愛敬也;又能恒河沙俱胝、八萬四千金剛種等,亦擁護、亦救護、亦覆護,彼等作悅 意、所愛敬之;又能八萬四千大劫之中,得宿命智;又世世生處,不受施旦羅刹餓鬼、臭及身臭等身;又不受人中貧窮之身;又具足無量無數恒河沙數正覺,出有壞之福祿也;又能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餘無能敵大回遮母,恒受持,則不行梵行,亦成梵行;不能忍,則亦能忍;不清淨,則亦為清淨;無近住戒,得近住戒;不持齋戒,亦成齋戒;設爾所造、五非間罪,則能清淨無餘,往昔業障,悉皆消滅。  若欲女人求子,則能受持‘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餘無能敵大回遮母’者。獲得具足壽命福德威力之子,命終之後,往生極度樂世界;又人病、牛病、畜病、疫病、及損害、及惹病旦、及鬥戰、餘他一切軍兵之中,則能以此‘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盍佛母、餘無能敵大回遮母’安置於幢樓上,作廣大供養己。將幢置大城門上,或官宅之中、或村坊之中、或聚落之中、或川原之中、或寂靜之處,于餘無能敵大回遮母處,作廣大供養。則能速然國界安寧,亦能柔善、疫病旦與損害鬥爭、餘他一切軍兵也。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第二世敦珠法王


第二世敦珠法王,無畏金剛智,法王身後右邊的是睡覺法王敏林赤欽仁波切,左邊的是楚西法王。

一髮母


一髻佛母,藏名阿松媽,意即密咒護持母。梵名欸嘎乍紀,漢譯獨髮母或一髮母,乃寧瑪巴之主要三不共智慧護法之一,司護持出世間法之一切成就。一髻母,一面二臂,身青黑色或褐紅色,獨目居於額頭中央,獨齒尖銳有如普巴杵,牙尖向下,一髮撐天,頭戴五骷髏冠,獨乳居胸正中,右手高舉人屍,左手執魔心與豺狼,身披人皮衣,千著虎皮裙,項掛五十鮮血人首,隆乳蜂腰圓腹,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於日蓮屍座上。普賢王佛母所示現之大護法,故其形之特點皆表法身一體。此一髮、一目、一齒、一乳等,並非為單一之一,而是整體之一,蓋表充遍。
一髻佛母為寧瑪巴(紅教)之主要三不共護法之一。和咕嚕咕咧佛母、剌呼拉佛母是三體合一的。一髻佛母又叫獨髮母或一髮母。此護法為法身普賢王如來(一稱普賢王佛母)所化現,是屬於智慧護法,是專護持行者出世間之成就,主空性。
一髻佛母主要的形像是一個頭、一個髮髻、一隻眼睛、一隻牙、一個胸脯。此一字非指單一之一,而是整體之一,即代表充滿法界之整體。其獨目居額頭正中、獨齒牙尖向下有如普巴、獨乳居胸正中央、髮束于頂,髮尖朝天。其形像之特點皆表法身一體。祂的皮膚是青黑色的,右手執屍杖,左手持魔鬼心與母狼。
一髻佛母法是屬於降服法,具大威猛降服力,祂的力量非常的剛猛強烈。這個法沒有接受灌頂的不能修。尤其祂的那一顆獠牙專咬世人的貪瞋痴。施法時可觀想對方或魔變得很小,然後用獨牙咬之。咬人的話不好,你得為祂做息災,你只能咬人的貪嗔痴。
一髻佛母手印:右手食指豎立朝上。

薩千貢噶寧波


薩迦初祖「薩千貢噶寧波」是千手千眼觀音的化身,他從學於大成就者「雄澄秋巴」四年,領受了「卓彌大譯師」的十八脈道果圓滿諸教法,及完整的「道果」指示教授。更曾蒙道果法的第一位祖師「毘瓦巴」示現教授法教達一個月之久,傳授其全部《珍貴教言》與疏釋及 72 種密法的註解與灌頂。 薩迦派的弟子特別尊崇「遠離四種執著」傳承,是文殊菩薩親授「遠離四種執著」四句偈予薩迦派初祖薩千貢噶寧波(西元1092-1158),後由第三祖傑森達巴嘉晨(西元1147-1816)就此四句偈寫成證道論頌,「遠離四種執著」法教因此成為薩迦派所有心法的基楚。此四句偈即:「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若執取升起,即失正知見。」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若執取生起,即失正知見。
薩迦派初祖薩千.貢噶.寧波於禪定中由文殊菩薩親授此四句偈。
薩迦三祖札巴.堅贊則將自己對此四句偈的體證寫成一部精要的修心暨見地證道頌歌釋論《證道論頌》,從此「遠離四種執著」成為薩迦派所有心法的基礎。